的时候,按照以往的惯例,都会举行一些歌舞会来度过这个节日,那一年也不例外。
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邀请了毛阿敏来参加并演唱了一首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歌曲《马兰谣》。
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是一首歌颂中国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,但是当了解那段历史,细扒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表述令人震惊。
“伴随着骆驼刺扎根戈壁滩,摇着驼铃听着鹰笛,敲响了黄沙漫卷灰蒙蒙的天,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......”
这是《马兰谣》里面的歌词,明明讲述了有一个地方名字就叫马兰,但是在地图上根本搜索不到这一个地区的具体所在之处。
其实这些都是国家的刻意为之,因为这属于保密工作,但是从歌词中,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。
伴随着骆驼刺扎根在戈壁滩,在那个年代,符合这样的环境和生存条件的,只有那个荒无人烟的大西北了。
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辽阔地域内,紧邻着那片被称为“死亡之海”的罗布泊西侧,隐藏着一处与世隔绝的沙漠中的绿洲。
这里正是1958年成立的、承载着国家核能安全重任的唯一核试验基地,一个在茫茫戈壁中书写着中国核力量传奇的地方。
中国日报网——《「马兰花开铸英魂」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:我国唯一核试验基地风云往事》
这片地方经历得实在是太多了,现在过去能看到的是改造过的“马兰军博园”,被规划为红色旅游项目。
当来到这里的时候,仿佛就还能看到1958年先辈们奋斗的场景,在当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国力还没有现在的这般强盛。
国家百废待兴,外界势力则是虎视眈眈,内忧外患之际,彼时的中国就像是任人宰割的鱼肉,稍有不慎,惹了西方国家的不满就非常有可能再次面临无尽的战争。
而当时的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“老大”,再加上他们的的垄断技术,让中国意识到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之重器,才能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。
但是国家当时“一穷二白”,要科研人员没有科研人员,要技术没有技术,要启动资金更是丁点没有。
面对“既要裤子也要核子”的理念,许多科学家们放弃了国外近在咫尺的学位和科研成果,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。
响应国家的号召,毅然决然的投入了被称之为“荒漠”的大西北中,刚开始的时候核试验基地的选址是在敦煌。
最初参加这项任务的只有两百多名,其中也只有少数的几个知晓具体的任务内容,其他人则是一概不知,更不要说他们的家人了。
他们深入戈壁滩,进行当地考验查证,地理位置、土地样貌以及水源等,这些都需要一步步把关,直到后来申请到上级同意后,便将任务内容告知众人。
但是后来因为敦煌的地址不太理想,最后便转战来到了新疆,选择在罗布泊腹地建立核试验区。
而科学家们做研究的地方则是在距离核试验地300多公里的一片盐碱地,这样的地质条件让附近寸草不生,只有那马兰草在茁壮生长,后来张蕴钰便提议将生活基地命名为“马兰”。
一切都是从无到有,基地刚刚建成,恰逢3年的自然灾害,这让粮食变得十分紧缺,但没一个人退缩的。
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是真心想着国家想着人民的,官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挺过了无数的日夜春秋。
那时候哪有实验室,科研人员都是跟着老天爷的天气走,天气炎热的蒸得身体水分都要蒸干了,还要在外面做高温试验。
冬天寒天冻地,手指头都拿不出来还要在外面做低温试验,就连吃的饭都是那种没有营养的干粮。
但就是这样的艰难环境和条件,科研人员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,在领导核试验事业的过程中,周恩来总理就不止一次的表示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。
不管是试验内容还是各种零件的以及编号的代名词全部都要保密,这也造就了后来的那个歌谣。
而架脚踢则是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的一座铁塔,这座铁塔在当时的作用很大,因为技术有限,当时是将放在铁塔上进行塔爆试验。
马兰指的就是马兰试验基地,开花则是爆炸,二十一指的也是马兰基地,二十一的原名称是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。
就连那个28256和28257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含义,这两个编号就是基地和外界的唯一联系方式。
为了试验能够成功进行,所有人都在勒紧裤腰带生活,在这项伟大的任务中,有无数的科研人员前赴后继。
如果能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,就没有人会不敬佩这些科研人员,上世纪60年代,苏联受命撤走了在中国的团队。
中国一时之间“群龙无首”,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,但是核试验基地还是像马兰草一样顽强生长。
在钱三强的邀请下,许多有志之士纷纷丢下西方国家优渥的条件回到中国,他们带着自己的一身经验和头脑回家了。
然而这回家过程也不那么一帆风顺,尤其是美国最为“猖狂”,甚至试图软禁中国科学家不让他们回到中国。
但是这也不能阻挡爱国之心的蔓延,邓稼先、吕敏、张蕴钰、程开甲、王淦昌等,这样的人太多太多,他们的名字都不一样,但又都一样,他们是“马兰人”。
愿为事业献青春,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,这是马兰人的平淡而又辉煌的人生三部曲。
马兰人慢慢的变成了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,而马兰基地则是证明他们真正存在过的意义。
在这个伟大任务中,有太多太多的人因此牺牲,其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个两弹元勋中的烈士,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的怀中也紧紧抱着不受火的侵蚀。
正是这样舍小我为国家为人民的精神,才让中国第一颗顺利研制成功,由于保密工作,这第一颗在爆炸之前的名字还叫做“老邱”。
给“老邱”梳上长长的辫子,因为长得像个球,所以“老邱”成为中真正意义上的代号。
辫子是连接引爆雷管的电缆线代号,在爆炸前夕,每一个马兰人都非常的激动,每个人的心脏都要跳出嗓子眼的那种。
“老邱”爆炸的时间很具体,1964年10月16日15时,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仿佛是沉睡狮子醒来后的怒吼。
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国之重器,到了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,更是到了“翻身农奴把歌唱”的时候。
不过对于马兰人来说,那天的巨响,只是他们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奋斗历程中辉煌的开端。
之后只会有更多的马兰人来到这里,从事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任务,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。
直到1996年7月29日,马兰基地开始了她的最后一次核试验,这对于马兰人来说就像是一场集体的告别。
马兰基地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,但这也代表着之后在这里生活三十多年的马兰人要离开这里,瞬时间,许多马兰人都流下了眼泪。
从1996年7月30日起,中国就暂停了核试验,之后马兰人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内地,只是时光飞逝,亲人变老,爱人远离。
有很多人直到退休了才找到另一半,有些甚至终生没有婚嫁,大部分的人在“隐姓埋名”的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后,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过上平凡的生活。
苦尽甘来,辉煌总是和苦难为伴,正是因为有了先辈们的付出,才能让后生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。
《马兰谣》的传唱,不仅让世人记住了毛阿敏的歌声,更让马兰基地和那些马兰人的故事,深深地刻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。